加快劃定秦嶺生態保護紅線,設立保護界碑、界樁,公布負面清單,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和最嚴密的管控……2月20日,陜西省西安市政府網站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國家自然資源督察西安局反饋秦嶺有關問題整改的推進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盡快出臺《西安市礦權退出補償辦法》,統籌做好合法礦業權退出和礦業權人合法權益保護工作,力爭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
這表明,西安市秦嶺地區所有合法和不合法礦權將全部退出,并對合法礦權將實行補償!西安市將全部清退礦山開采項目的力度之大,態度之堅決,令人驚嘆!這將對我國其它地區合法砂石礦山企業起到巨大的警示作用,砂石礦山選址必須慎之又慎!
《方案》對秦嶺西安地區礦業權及礦山開采現狀進行公布,并對今后礦產資源開采作了規定。
《方案》明確要求,深刻汲取秦嶺事件教訓,切實履行職責,建立健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徹底排查、徹底整治、徹底查處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持之以恒有效保護秦嶺生態環境。
《方案》指出,礦業權退出和地質環境治理方面,合法礦業權退出補償和地質環境治理尚未完全到位。
已開展工作
截至目前,沿山各區縣政府已按照《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市政辦發〔2015〕25號)要求,共關閉46個礦權,礦權數量已經減少到14個(采礦權8個、探礦權6個),提前完成2020年礦山整治任務。目前秦嶺北麓除藍田堯柏水泥小寨石灰巖礦間歇生產外,其余全部處于停產停工狀態。
2018年7月31日,陜西省政府印發了《陜西省涉及保護區礦業權退出的指導意見》。2019年初,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制定起草了《西安市礦權退出補償辦法》,對補償方式、補償標準和資金籌措等內容做了詳細的規定和說明。
地質環境治理方面主要做了4項工作:
一是2018年6月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西安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年)》,計劃完成66個礦山(有主礦山8個、無主礦山58個)地質環境治理,需投入資金8057.25萬元。同年,向部、省申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2286萬元。
二是治理了藍田縣堯柏大茂嘴礦等16個礦山的地質環境,投入2160余萬元,生態恢復面積612畝。
三是采取獎管結合的方式,推進地質環境治理。2018年原市國土局與市財政局聯合發文要求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專項資金規模為每年500萬元,根據年度考核情況,對完成恢復治理任務的區縣按照15萬元/公頃的標準進行獎勵,對超額完成的部分,按照20萬元/公頃的標準進行獎勵。
四是加大對生產礦山企業的監管力度。督導企業編制并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按照《西安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實施辦法》(市國土發〔2018〕266號)提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專項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等工作,及時履行恢復治理義務,不造成新的“歷史欠賬”。
存在問題
合法礦權退出機制尚未出臺,規范退出缺乏依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在工程措施與自然恢復選擇上認識不統一。
整改措施
一是盡快出臺《西安市礦權退出補償辦法》,統籌做好合法礦業權退出和礦業權人合法權益保護工作,力爭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
二是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復能力,輔以必要的人工措施,持續加快實施關閉礦山的生態修復。
牽頭單位:西安市資源規劃局
責任單位:臨潼區政府、長安區政府、鄠邑區政府、周至縣政府、藍田縣政府
配合單位:西安市財政局
除了《方案》相關規定,2月19日,西安市政府還印發了《西安市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地域網格化管理實施辦法》,西安市將嚴查在河道、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等區域采礦采砂、取石的亂采亂挖行為。
據中國砂石協會了解,西安市秦嶺保護局將在今年重點落實以下五方面任務:一是要理順保護體制,健全法規制度;二是放大整治效應,建立長效機制;三是強化網格化信息化管理,持續開展各類專項整治;四是開展生態修復,系統改良保育;五是多渠道加大秦嶺宣傳保護的力度。
此外,西安市將設立非營利性質的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西安市秦嶺生態保護基金會”,成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研究院”,通過進一步擴大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從近日召開的陜西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上獲悉:陜西省今年將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積1萬畝。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秦嶺和渭北旱腰帶等重點地區。其中,對秦嶺地區的西安、寶雞、渭南、安康、漢中、商洛六個市的重點區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補助資金1.2億元。
西安市近日密集發布各種文件,要求秦嶺地區全面清退全部砂石等礦業權,就算合法也要清退,政府補貼也在所不惜。雖然,目前具體補貼辦法尚未出臺,但是這種做法對砂石礦山企業的“震撼”不言而喻。今后,我國敏感地區砂石礦山規劃選址必須慎之又慎!
來源:西安市政府、陜西日報等
分享:
中國砂石協會
2019年02月26日